建筑创新与传承的和谐统一
黄作贤
建筑创新,形式上不是直观、写真的表现,也不应把标新立异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要传承寓意含蓄的文化传统,还要内涵深藏、发人深省的创造与革新。建筑创作中,结合当地生态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和谐相处。建筑师应用适宜的技术与技巧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同时融入人文环境的和谐建筑形式是当今建筑创新的趋向。
建筑创新的过程必须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中,尽可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充分考虑合理利用资源能源的可再生性、本土化,以及当地环境的亲和性、适应性和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三年前曾到过云南丽江市考察,很受启发,值得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其中包括大研古镇、白沙古镇和束河古镇,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是纳西族最早在丽江的聚居地。据史载束河古镇是纳西族先民最早从金沙江上游迁移来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古镇西北靠玉龙山脉,束河古镇距玉龙雪山约十余公里,三股雪水集束成“束河”,经束河古镇流过,另有玉龙山多股清泉被引入古镇街巷,屋前小桥流水,绿柳飘荡的动人景象,优越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成为丽江古城的良好文化背景。大研古镇座落在丽江市中心,始建于南宋,距今约800多年,从古代的滇藏茶马古道驿栈至今的旅游商贸的繁荣兴旺,是各地商贾云集兴业的中心地,古城沿袭东巴文化,保留着唐代宫庭古调的“纳西古乐”名扬中外,保留着“东巴”古文字版本,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可以看出丽江市政府历来对城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极为关注与重视,市民自觉保护、传承、弘扬与发展文化的朴素意识强,实现了城镇文化延续的新创意。
丽江古城的建筑多是一、二层房屋与历史人文环境非常溶和,很有特色。城镇文化与地域民族生活环境的互动呼应,自古至今延续下来,城镇的发展结合当地风俗、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特性,因地制宜、灵动、巧妙,运用“以人为本”为民族创造合理的符合当地审美观的,有个性化的建筑空间,风格独特,2004年在束河古镇的东南面新开发一片(近9公顷)商业旅游步行街,运用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新材料,但仍沿袭原古镇风貌,实现建筑创新与传承的和谐统一。
北海2005年以来启动“百年老街”珠海路街区的保护性更新改造工作,意在提升百年老街珠海路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珠海路近2公里长,是近代典型岭南骑楼式的商住步行街,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北海商贸中心街区,当时粤港桂商人来往频繁,街市热闹非常,沿街建筑以三层为主,少数为二层和四层,建筑群沿着顺弯有度的街道走向,一般以单开间面宽3.9——4.2米为一户,深度30米左右,部分双开间或三连开间户,屋内部分设计有些不同,但骑楼部分基本格局一致,内中设天井成前后座易分期建造,多为砖木结构。建筑最有特色的表现在沿街立面各具个性,尤其集中在店铺上的招牌装饰和屋檐顶的女儿墙形式与艺术装饰。窗眉多为半圆拱,部分是平拱的,外墙抹灰常用混合砂浆打底,纸筋灰或麻刀罩面,少数做洗石米(水刷石)骑楼柱多用。色彩多为白、灰白、微黄,大门多为棕色,木窗刷浅青灰、浅兰、浅褐色都有。整个街区虽然各户不同,各有个性特色,建筑连续组合街景,却十分和谐协调一致又富于韵律感,夜市间灯光多色,广告灯、路灯加上人影,光影变幻欲动的景象感人,整体景观效果看来,当时主要是同一个当地传统的营造承包商设计施工统一承建,利于承建商与业主的良性互动,根据各业主的见识、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需求统一协调,使得整体街景的建筑群与传承的和谐统一。2006年珠海路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基本完成,大大改善了街区环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它的文化品位,但整体空间构图和建筑艺术处理上还不够精细,对城市历史文化研究还不深,尤其建筑历史知识肤浅。
2003年北海老街改造的项目是拆迁改造旺盛路,旺盛路是四川路连接外沙桥和外沙岛的重要路段,也是横百年老街珠海路、中山路的景观路段,本想打造成新的商业步行街,对接两老街。结果,工程交给某开发商(企业)进行商业运作,由于利益集团与政府、市民的利益关系不一致,使得工程拖延不在话下,主要从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拆迁、施工过程缺乏统一协调,造成意想未就,建成了交通繁忙的快车道。旺盛路改建完成,未能达到与珠海路、中山路的新老对接效果,也就是不和谐,一是文化含量不高,空间布局和建筑艺术上,只是简单地采用一些本地和外地传统建筑符号,未能体现老街区历史文化的内在目的,缺乏创新与传承意识和两者的互动关系。另外,施工和装饰粗糙,问题是从规划、设计、施工缺乏紧密和谐统一的指挥机构。二是项目可行性未进行有市民参与和专家论证。三是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的目村和原则认识不足,四是未能很好借鉴别地成功经验,运用先进理念及技巧,造成整体性、和谐性与原真性欠佳的不良效果。老城改造应遵循保护特色,完善功能,整治景观,改善环境的原则。因此,对于自然生成的环境这一“无言”的空间对象的保护与规划,不应是局限于某一管理部门的孤立任务,而是行政与社会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
建筑本质是为人所创造的环境,是一个可见、有形、有感的实物,建筑又是一项植根于本土环境、代表地方传统文化特征,同时又反映时代精神和物质的又重产品。建筑创新与传承的和谐统一,已引起广泛重视。回顾北海的2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建筑设计创新虽然取得喜人的成就,但真正称得上建筑创新与传承和谐统一的实例难以找到或为数极少,应该值我们反思和深思。近些年里,有些建筑受现代服装商品时尚潮流的影响,曾出现一股追风赶潮的形式时尚风。我们应理智地认识建筑创新与文脉传承的内涵实质。“创标新”不是在形式上求新去追求新立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要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建筑创新,要创作出自已的品牌,缺乏强大的文化基础,文化认同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说,建筑创新与传承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一面镜子,建筑文化也应体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美国规划专家伊利沙尔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建筑创新和传承和谐统一,必须着力于这一基础深厚而又朝气蓬勃、与时俱进的传承的传承、弘扬、引起与创新是城市文化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结合,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是城市形象特色的表现及对人类的贡献,是长效性稳定的软实力。 |